两会催新基建迅速落地 数据中心建设或成最大赢家-深圳市互联时空 “新基建”在2020年第一次进入到政府工作报告中,从而成为了两会期间的热门词汇之一,在政府工作的报告中,已经规划了新基建的范围,明确的指出,“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,拓展5G应用,建设充电桩,推广新能源你骑车,激发新消费需求,助力产业升级,”新基建落地的号角已经吹响。 在当前大国科技竞争的背景下,国家大力对于新基建领域进行投入,将会非常有利于稳增长、稳就业,并释放国内经济增长的潜力,有效的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国经济的冲击,可以想见,“新基建”政策下,必然将会迎来国际新一轮经济增长。 从“新基建”所涉及的领域可以看出,想要发展新兴科技,必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做起,而无论是人工智能、云计算都离不开数据中心的建设,而数据中心的建设作为“新基建”中的一个亮点,已经引来业界的高度关注。 数据中心为核心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数据和流量不断向数据中心聚集。为充分发挥数据中心的规模效益,大幅降低业务部署成本和维护成本,运营商、互联网、云服务提供商等行业中的大型公司纷纷建设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。 数据中心作为数字经济的枢纽作用在疫情期间体现的淋漓尽致。突然爆发的疫情,使得远程办公、远程协作、娱乐等在疫情期间大范围的普及,大量业务走向数字化,随之而来的是线上数据量激增,数据流动性大大加强,这一切技术都需要强大有力的数据中心来支撑,完成对数据的计算。 其实,最近几年,我国的数据中心建立已经在迅速的进行中,咨询机构ICTresearch研究显示,当前中国数据中心每年新增投资规模在1200亿至1400亿元人民币左右。在2019年国内数据中心保有量约为7万个,总面积约为2650万平方米,预计到2020年底,国内数据中心保有量将超过7.5万个,总面积将超过3000万平方米。 此外,数据中心同时还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能力,它能将硬件资源和数据资源都有效利用并产生业务价值。因此,如何提供更好的软件服务能力,或形成有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并赋能给金融、政府、制造、互联网以及传统行业在内的多行业用户,是当前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关键挑战。 数据中心推动数字化转型 其实,在“新基建”政策下,关于大数据中心有很多解读,到底是大型的数据中心还是大数据的数据中心也会有很多的讨论,从广义来看,大数据中心是为了5G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等行业提供有力和广泛的基础设施保证,而“大”的定义则是体量大、数量大和形态的多样化,并且契合了大型云数据中心和大量的分布式边缘数据中心。 但是无论是大型数据中心还是“大数据”中心都迎合目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问题,在《2019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数据应用调研报告》中显示,我国已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中,面临系统化建设滞后、数据管理水平及数据质量不高等等问题,并且有超过80%的企业其数据以非结构化为主,超过90%的企业内部存在数据孤岛问题。 从主观来讲,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求,有两点需要注意,第一,在转型后助力企业的增效、节能,这也是楪祈生存的根本,优势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,特别在疫情爆发以来,企业如何做好成本管理、质量控制、安全管理等等,是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;第二则是“多快好省”实现项目,企业在转型中要做到能转、敢转,而且必须要让企业意识到转型的价值远高于成本。 数字化的最终目的是要给企业带来价值,在建筑企业数字化价值提现中,要通过数据中心平台的管理赋能,技术赋能和数据赋能,从而实现项目精细化管理和工业化建造。 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需突破 在“新基建”背景下, 数据中心的全面推广会促进新技术的广泛普及,随之推动数据生产方、数据存储和数据运营模式产生新的变化,加速数据的融合互通。但是在建立大型的数据中心同时,也有很多技术问题需突破。 想要组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主要受限于两方面的因素: 一、业界主流的交换网络设备的转发能力和端口密度; 二、是网络架构设计思想,需具备极高的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。 以期能按POD进行数据中心网络的交付,并最终具备灵活扩展到承载更大规模集群的能力。目前业界主流设备已经可以提供基于12.8T芯片、支持32个400G端口的TOR交换机,预计2022年将会出现50T以上的大容量芯片,支持64个800G端口以及最新的112G SerDes技术。 目前,智慧、开源已经成为数据中心的核心,在新基建下,推进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行业飞速发展下,数据中心在运维效率、开放架构等方面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未来这智慧、开源方面应该会更加大投入,为全新一代数据中心保驾护航。 写在最后 新基建作为新兴产业,一端连着巨大的投资与需求,另一端连着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,同时提升供给侧和需求侧,是供需双螺旋互动模式的整体升级。而数据中心作为新基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,它与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5G等必须系统发展,才能产生聚变效应和辐射效果,从而更能凸显出新基建下发展基础设计的作用。
|